2021 年度总结
当我起笔写总结的第一感受就是 2021 在写作这件事儿上,我变懒了,对外输出才 8 篇文章。 我翻了下前几年的年度终结,每年好像都觉得自己输出不够多,所以打心底里还是很想把写作这个事情做好的,但是由于自己思维的懒惰,总是没有落实下去。 工作 最近几年自己把工作的地位还是放得很高的,特别是来了蚂蚁之后,一个是因为工作任务比较重,暂用比较多的时间;二是因为在现在的财富积累上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份工作。 今年对我而言工作状态终于从忙碌回归到了正常,从来蚂蚁到 2021 年上半年,我基本上都处于一个满负荷的状态,工作日的时间百分之 90 的精力在工作上,准确的说是在业务上。 这种满负荷(业务压力)让我没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如何成长、业务应该怎么去发展等,所以之前多次跟女朋友说想换一份工作,干着太累,自己也没太多成长。 后面由于业务调整加上自己终于在公司内找到一个技术发力点,所以心态回到正常,业务压力也从忙碌到正常,现在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 另外有点就是渐渐的对业务价值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感触,对我们老板说的一句话印象比较深刻: 公司招我们来不是让我们成长的,而是给公司创造业务价值的,所以你在公司不管造多牛逼的轮子,一定是要为业务服务的。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我们基于业务造的轮子,即给业务带来了帮助,也让自己技术得到了成长,双赢,这当然也是公司希望的。 所以作为技术人员一定要去了解业务,然后才知道我们的业务怎么赚钱的,或者他们怎么帮公司赚钱的,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机会创造业务价值。 开源 一、开源最重要的是维护。 我很开心自己在蚂蚁体验技术部这个部门,这个部门应该是国内开源氛围最好的部门之一。组内也有多个非常优秀的开源项目,今年自己有幸参与了一点点 ahooks 和 antd mobile 。 让我开心的不是提了多少个 PR,而是了解了维护一个开源项目有多么的难,参与其中之后了解了开源项目的维护过程,了解了其中的艰辛,很多从公司开源出去的项目真的是纯靠爱发电,并不会纳入个人 KPI 里。 另外一个老板说过一句话:前端的绝大部分的技术项目,打的是维护,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壁垒。 真的,这认识,太到位了,做开源最重要的持续不断的维护,而不是某个 KPI 项目。有部分阿里开源的东西,可能后期不怎么维护了,所以现在很多一看到阿里开源的,担心的这是不是 KPI 项目,会一直维护吗?可见一直维护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二、尽量的去参与开源。 想起以前上大学的时候,一直在用 antd,从未想过能有机会给流行的开源项目提 PR,但是现在感觉提 PR 跟平时写代码一样了。 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自己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身边同事都搞开源,想加入进去会变得很容易。 二是因为自己工作多年了,水平比以前高不少,代码也能看懂,自己写的代码也还行,能顺利的参与进去。 所以如果现在想参与开源项目,但是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的,不要着急,打磨一下,让自己稍微厉害一点了来,另外就是要多找机会,看到你想参与的开源项目,有 issue 你可以解决的,你可以主动去提 PR,如果没有被合进去也没关系,一般作者是会给你建议的,这也是你提升的机会。 三、开源其实没那么难。 以前总觉得要去创造一个开源项目,想着要去做一个技术难度很高的开源项目,但是一直想不到,就觉得开源太难了。 今年在了解很多开源项目,以及开源项目背后的发展过程之后,其实自己以前的思路不太多,总想着要去做创新,做很牛逼的东西,做出来直接提效翻倍啥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机会,我建议如果想做开源可以从集合类的库开始做,或者说一些最佳实践,demo、模板等。 什么叫集合类的库,我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ahooks(多个常用的自定义 hooks 集合)、antd(中后台组件集合)、lodash(工具函数集合)等等,这种项目你看,每一个集合里的元素都不是很难,写一个 hook、写一个组件、写一个函数有啥难的嘛,平时写项目公用组件,或者 common 文件夹里不也有么。**难的是要多、好用、长期维护。**可能你一个元素使用的人不多,但是当你的集合越来越多,就会跟越来越多人的需求匹配之后,就有用了。 最佳实践,demo 、模板类是什么样的呢?这种项目用户更多的可能是新手、或者小公司,刚接触某个技术栈的时候不知道怎么上手,不知道怎么写一个项目,不知道怎么写好一个项目,你就可以写一份 demo、或者最佳实践,让别人参考,或者快速搭建自己的项目。 这种项目比如:antd pro,你是不是也可以去写一个 antd mobile pro?或者 element pro ?或者 xx pro。类似的最佳实践还有很多很多,自己可以发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