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自己能做的最少的事情

今天读《华与华正道》,读两句话: 先认识到什么事情是我们做不到的,然后再积极地去做现在能做的事。 要认识到我们知道的有限,能做的事情很少,然后把最少的事情做到最彻底 这两句都是让我们更专注于当前的事的思维。 一、认识到什么事情是我们做不到的,然后再积极地去做现在能做的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感,就是你越读书,越专研一个知识,会发现自己不懂的越来越多,感觉自己越学越菜,越学不懂的越多。 这是正常的,不管是阅读,还是跟牛人交流,随着你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刚开始起的作用是消极的,然后才是积极的。 消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能力和认知的边界,认识到什么事情知道,什么事情不知道,然后才积极的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这种消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避免一些侥幸的情况,堵塞一切错误的源头。 比如我去年在做年度总结的时候就说道我现在放弃了投资个股,甚至一些主动型的基金。 不仅仅是因为去年亏了,而是因为我去年看了很多的投资的书籍,知道了投资个股要想一直赢,是一件极难的事情,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 那些金融公司的高材生,天天研究都不一定能保证能赚,甚至不一定能跑赢大盘,我一个一年就花几十个小时的人,怎么可能比他们强。 所以选择投指数基金或者做一些低风险的投资。 然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工作或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这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的意义,可以专注于自己能做的事情。 二、要认识到我们知道的有限,能做的事情很少,然后把最少的事情做到最彻底 在上面已经明白了,我们要去积极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但是其实能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我想做自媒体,我可以: 做公众号 做抖音 做头条 做小红书 做知乎 等等各种方式。 但是除了公众号,其他的平台我都是几乎没有经验,如果花挺多时间到其他平台上,那将是充满很多的不确定。 如果我每个平台都花时间去做,可能最终的效果就是每个渠道都没做起来,甚至公众号也垮了。 所以我今年还是重点发力在公众号上,去寻找确定性的道路,把目标缩小到具有确定性。 想要得到一切,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要认识到,并接受现实——我们所知道的有限,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然后把最少的事情做到最彻底。 把最小确定性的目标实现,则运气上不封顶。想要的东西太多,则所得下不保底。 总结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要去知道哪些我们是不知道的,积极去做能做的。 第二句话是在能做的事情里去寻找确定的小目标,我们知道的有限,能做的也很少,把这少的、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彻底。 剩下的交给运气就行了。

March 7, 2022 · 1 min · 34 words · 桃翁

如何正确的花钱

前言 今天阅读《华与华正道》,看到了跟花钱有关的两句话: 要舍得多花“冤枉钱”,这样碰上刀刃的概率比较大 钱最贱,人最贵,贵的人,时间更贵 感受颇深,特来解读自己理解。 要舍得多花“冤枉钱”,才容易花到刀刃上 经常父母会说:在外面不要乱花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但是父母并没有说 「刀刃」是什么? 怎么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 刀刃是什么? 刀刃是刀最锋利的一边,用来比喻关键处。 那其实把钱花到刀刃上,即为把钱花在关键处。 这个关键处,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关键处也不一样。 比如: 读高中的时候,关键处就是高考,那么花钱到刀刃上就是要把到合适我的练习题。 上大学的时候,关键处是为了找工作,那么花钱到刀刃上,就需要把钱买到合适的编程书籍、合适的编程课程。 对于可能快结婚的人,那么花钱就应该花在买房、准备结婚的钱,而不是把钱拿去投资、创业、娱乐。 所以,想要正确的花钱,需要找到自己当前最需要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刀刃」。 多花「冤枉钱」,是一个花到刀刃上的好方法。 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 答案是多花冤枉钱,这样碰上刀刃的概率比较大,就容易成功。如果想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刀刃上,那就根本碰不上刀刃,这人就没出息了。 我举几个例子就会明白了。 比如一些广告商,来公众号投广告,那么他们的刀刃就是把钱花下去了,就有转化率,有人报他们课。 如果他们抱着只要投了,就一定有人报课的心态去投的话,他们就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跟金钱去研究这个公众号主转化率是否符合期望。 这样有两个问题: 时间风险,可能会导致被其他的广告给吸引走了,现在一般一个行业同类的会有好几个,不存在只有一家公司。 金钱成本,在去深度判断一个公众号是否值得投入,可能需要买很多工具,已经人力去分析,这也是很大的成本。 所以往往刚开始广告商都是简单的了解一下号主,然后先投一次再说,效果好的,再复投就行了。这样可能是会多花「冤枉钱」,但是没有让优秀的号主被遗漏。 再拿现在的很多公司拉新来说吧,比如注册邀请一个好友注册,奖励 20 元。 他们其实要的用户是长期用它们的 APP,并且可以在他们平台消费的用户。 但是要这样精准的用户(其实就是刀刃),很难精确的筛选出来,去进行补贴吸引,所以只能多花「冤枉钱」,先铺量,再选优。 这样就明白了吧,想把所有的钱花在刀刃上,最终可能就是碰不上刀刃。多花点冤枉钱,这样在刀刃上的概率大。 钱最贱,人最贵,贵的人,时间更贵 书中是这么解释这句话的: 能花钱办的事,绝对不要花时间。能用钱办的事,绝对不要用人。能外包给别人干的事,绝对不用自己人。钱最贱,人最贵,贵的人,时间更贵。别人再贵,也比自己人便宜。自己人最贵,所以要加大投资培养自己人。 总结一下就是:按照贵重程度排序,人 > 时间 > 钱 当然,这句话我并不是完全同意,我同意他的理念,不同意他的绝对。 我身边有挺多人把钱看得太重要了,而忽略了时间成本。 有一次跟几个朋友一起从杭州到上海去参加一个隆重的校友会,我们都买的是高铁票,一个多小时能到;而有一个人买的是火车票,应该要三个多小时。 价钱上应该火车票会比高铁便宜一半。 当时我们就说你这在车上浪费的时间,完全不知道,这次出去我们就是为了玩的,结果大多时间都浪费在了火车上。 这个朋友当时完全不能理解时间比钱重要的思想,可能是从小节约用钱的思想根深蒂固。 最终就是我们到了上海之后玩了好久他才到,他到了上海,都快吃晚饭了,结果就是啥都没玩到,你说这亏不亏嘛。 如果你也觉得时间很重要,那就用钱去换时间。 比如: 你应该多花点钱让自己住得离公司近一点,而不是为了省钱,每天在通勤上花上 两三个小时。 短途出行,非高峰期,坚决选择打车。公共汽车、地铁路线虽多,但站站停,换车通常花太多时间。 付费学习,买书、买课程,买教练,不再世界上到处找免费的东西。 付费咨询:与其自己纠结,不如直接投资找个行业专家咨询建议。 常言道,年轻时用时间换钱,年老时用钱换时间。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趁年轻时不必要的小钱就别刻意节省了,分配出一些金钱兑换时间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岂不是更好? 随着你养成了用金钱交换时间的习惯,减少找免费服务、便宜货。 不知不觉,你反而节省了时间和原本会被消耗的专注力。 总结 这两个花钱的观念我希望人人都能懂。 多花冤枉钱,花在刀刃上。 用金钱换时间,人 > 时间 > 钱。

March 6, 2022 · 1 min · 70 words · 桃翁

聊聊关于如何选择offer

前阵子我们组大量招人,看到一些候选人拿了好几个 offer 摇摆不定,一直在纠结;也有不少读者私下跟我询问怎么选择;另外就是知乎上,我回答了一个 蚂蚁和字节怎么选的问题,阅读量比较高,所以也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 所以想写篇文章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最多的就是字节和阿里怎么选 ♀️ 我去年换工作的时候也拿了好几个 offer (蚂蚁、字节、滴滴、拼多多、酷家乐),当时也有过一阵子的纠结,觉得这个公司这里好,那个公司那里好,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幼稚。 关于我 我之前呆的公司是蘑菇街,一家比较年轻的公司,压力不大,每天基本认认真真敲个四个小时左右代码就可以完成工作,每天晚上大概 7 8 点下班。 在蘑菇街主要是做平台服务,主要是负责一些运营的后台系统,所以不存在着倒排需求,基本上都是正排,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以后,就有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些新知识。 但是由于业务比较简单,所以很多新知识无法真正用到项目里,感觉自己的上限有所限制,所以一直有一个想去大公司,可以有更多可能的公司。 具体原因见: 离开蘑菇街后,我最近的一些想法 我是怎么选的 以下内容来自于我在知乎的回答:蚂蚁金服 VS 字节跳动的 Offer 怎么选择? - 桃翁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340089/answer/1251264179 我之前也有过这样的迷惑,也是最近吧,由于公司裁人,逼得我不得不去面试,面过了五家不差的公司(蚂蚁、字节、拼多多、滴滴、酷家乐) ,除了拼多多都是杭州的,因为我目前是在杭州的,所以杭州岗位比较多。 当时在选 offer 的时候令我比较纠结的也是字节和蚂蚁,最后选择了蚂蚁,说一下我的选择逻辑吧,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 1 . 薪资方面。阿里在 P7 以前的薪资是没办法和字节比的,理论上字节待遇会比蚂蚁好,我也是,但是很多人在字节入职即巅峰,涨薪比较少,我了解过,字节绩效好或者晋升才有涨薪,如果绩效仅仅是达到期望基本不会涨薪,但是阿里会有普调,所以如果干几年薪资应该会差不多。另外薪资方面就是年终奖的问题,据我了解阿里的激励会比字节激励的比较多,对于 3.75 加 高潜的同学年终奖将异常的高,而且还会有股票和期权。 base 上字节是好于蚂蚁,年终奖蚂蚁好于字节,总体薪资我觉得字节还是会优于蚂蚁的,毕竟字节还有加班费和房补。 背书方面。蚂蚁背靠阿里这座大山,我征询过我身边值得相信的一些大佬,大部分人还是觉得蚂蚁的背书是要大于字节的,就是觉得蚂蚁比字节难进,以后从蚂蚁出来和字节出来,蚂蚁更有优势一点。 团队方面。蚂蚁杭州总部,字节是分部。当时我在的团队 leader 是在北京的,我是觉得老板毕竟在北京,虽然每个月会来分部带两天,但是总归还是没有老板在身边这么了解自己,所以在绩效方面我觉得蚂蚁是有优势的。另外我在蚂蚁的老板是我上一家公司的老板,比较熟悉,也给蚂蚁加了不少分。 加班程度。蚂蚁很累,累的程度不必字节的大小周差。 我的回答可能倾向于蚂蚁一点,因为我的最终选择是选择了蚂蚁,所以会觉得蚂蚁更好,因为我工作年限也不到 2 年,所以更看重成长和背书,我觉得在蚂蚁带来的成长会比字节多。如果仅仅看重薪资的话可能直接选 拼多多 了。 如何选择 我们往往活在对未知的恐惧,害怕对未来预测的偏差,所以才不知道如何选择。我们往往什么都想要,或者说什么都不舍得放弃,所以才不知道如何选择。其实,只要我们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做减法就可以了。必须做减法,才能做选择。 可以这么去做: 行业、公司、团队、文化、城市、老板、工作内容、工作强度…把你想得到的维度都列下来 然后就开始划除,一个个划掉。 最后剩下的那一到三个就是你真心不能放弃的,看看哪个机会最符合或接近符合,就是哪个。 每个人的境况不同,能做出的选择自然不同。所以,不要轻易地去为别人做决定,随意地去评价别人的决定。毕竟,你不傻,别人也不傻。 无论今年几岁,我们都要尽量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不完全是自己的真心,但真心一定要有。 一些忠告 自己想要什么最重要。 刚开始工作 base 差个两三 k 不重要。 工作不久的成长很重要。 不要完全听别人的,包括你心中的大佬,别人的意见只能当做参考,不能作为答案。 选了就不要后悔,因为说不定其他选择也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如果能有多个选择,证明你在这个行业还是比较优秀的,但是也不要骄傲,当你到了跟你一样的公司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周边比你优秀的人不要太多。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拿到满意的 offer,选择自己最想去的公司。...

May 27, 2021 · 1 min · 79 words · 桃翁

理清业务团队开发和业务的关系

关于开发是否应该深入了解业务,听到两种我觉得不正确的类型: 「我是开发,我就做好开发就行了,业务交给产品和运营同学」。不懂业务,完全不想了解型。 「懂业务之后就可以跟产品 PK 了,方便砍需求」。懂业务,目的不正确型。 我的观点是要想当一个优秀的开发者,必须懂业务,不是为了跟产品 PK,而是为了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好指导自己写的代码可以适应未来更久的时间。 懂业务,目的不正确型。 作为一个开发,不知道多少人经常会在耳边听到这么一句话:多了解业务,多了解业务。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告诉你为啥要了解业务。 可能有些人心里会有这么一个答案:懂了业务可以在需求评审的时候可以跟产品 PK,指出他的需求不合理,然后给出一个合理的方案,这就是你对于业务的价值,然后就可以体现你的业务思考了;另外对于你觉得不合理的需求,还可以砍掉。 这是我听到最多的关于为什么开发要懂业务的观点了,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当我真正的作为一个业务 owner 之后,逼得我不得不去了解业务,我才觉得这个观点不完全对,方向都是错的。 上面观点的核心目标就是跟产品 PK,把产品作为开发的敌人去看待。现在网上很多这样的调侃,产品和程序员是对立的。 在产品的眼里,程序员天生就是爱砍需求。 而在程序员的眼里,会因为不会砍需求被老板教育,不要啥需求都接,要学会砍需求。 实际上,懂业务不是为了去指导产品设计,而是为了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好指导自己写的代码可以适应未来更久的时间。 懂了业务之后是去发现前端的“价值点”,不是为了跟产品 PK。。。。 你如果去指导产品做产品,反过来想想如果让产品指导你做开发,那能靠谱吗? 我很赞同玉伯说的专业度的问题,作为开发就是要在开发的专业度上表现出来,效率让产品业务都觉得不可思议。而不是让你的产品、业务能力表现出来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不是不行,但是这样很难,先把自己专业的搞好再说)。 不懂业务,完全不想了解型。 另外还有一些是基本不怎么了解业务,就喜欢专研技术,这种想法基本是工作年限不超过三年的同学。刚毕业,对业务没有什么感知,觉得做技术的技术才是王道,整天喜欢研究各种新技术,处于一种被动接需求的状态。 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在晋升的时候无法说清楚业务价值,到底自己做的东西有什么用,给公司带来了什么价值,因为在做需求的时候本来没有去思考过业务价值,所以没办法形成闭环,仅仅只是零散的需求。 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做,在业务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主动的**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效果,拿到结果。**这才是创作个人业绩的正确路线。 如果不懂业务,怎么将技术放到业务里去?不放到业务里去怎么体现技术的价值? 你不能光讲我做了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多么多么好,这个业务价值如果没有体现出来,那就是没用的。 总结 上面分析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以及我觉得正确的思考方向。 作为一个在业务团队的开发者,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想清楚三个问题: 弄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 去思考,如何做这件事? 完成后的产出是什么?明确衡量标准。 你们觉得作为一个业务团队的开发,业务和技术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May 16, 2021 · 1 min · 37 words · 桃翁

在蚂蚁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

大家好,我是桃翁! 之前有小伙伴留言让我聊聊「希望聊一些在大厂工作是什么体验,想听如何融入,如何适应,如何成长的规划,遇到过的哪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和怎么处理的,期待」。 他这里这么多问题,我准备每个问题都写一篇文章来聊,首先咱们要聊的就是「大厂的工作体验」。 身边牛人多 可能很多想去大厂的同学,第一驱动力觉得大厂肯定很多大佬,然后进去了可以带带自己。 其实这句话不全对,也别抱太大希望,进来了可能跟你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我的体感是:前半句是对的,大厂里确实很多牛人,但是不会带你的,或者说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带。 在阿里这边一个新同学刚进来的时候,会在组内分配一个师兄,来协助你顺利度过试用期。但是不是那种事无巨细的关注你的那种,大部分时间师兄每天也很忙,一个新人来了还要帮你解决问题,所以师兄就会更忙了,所以师兄主要是帮你解答一些问题。 再说说身边其他的牛人,牛可以很多方面的: 比如 学校牛,在杭州这边浙大的比较多,我们组才 12 个人就有三个浙大的,还有在国外上大学的。 网红,可以接触到很多之前只能在知乎、或者一些大会里才能看到或者听说的一些大牛,来了之后就可以见到,甚至面对面交流,每次交流都会受益匪浅,比如我在蚂蚁体验技术部就可以接触到玉伯、偏右这种超级前端网红。 技术牛, 不管是 P5、P6、P7 哪个层级的,你都会发现每个人在一个甚至多个方面技术很厉害,说两个我们组的 P5,工作才一年多,早已经是 React 或者微前端方面的专家了,更高层级的那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大厂里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意味着你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榜样,如果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以前可能只能在开源项目的 issue 上提问,现在你可以通过钉钉甚至直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 但是我还是秉承着一个观点,身边的人优秀,并不意味这自己优秀,也没人会主动带着你变成优秀的人,需要自己主动去跟他们学习,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人。 做项目成就感强 既然是大厂,不管是员工和用户相对都比较的多,做的东西反馈也会很多,不管是好的还是差的,都能感觉到有很多用户在使用,能感觉自己再为这么多人服务,能获得价值感。 像我现在做的项目虽然是给内部小二(小二就是内部员工)用的,但是每天 UV 也有好几千,PV 也是上百万的,这跟我之前在上家公司做的内部系统就不太一样,之前做的东西不管好还是不好,没有什么人反馈,所以总是在找需求做,做出来也不知道有价值,存在感就比较低。 如果能做 C 端用户的项目,比如像五福、双十一、双十二这种运营活动,虽然过程很艰苦,但是我相信做完了之后一定是满满的自豪感。 做项目的成就感就来自于给自己、给别人带来了价值,能服务别人,如果你感受不到这份价值,这个项目估计不久就凉了。。。 压力大 我以前在蘑菇街的时候每天正常作息上下班,基本没在工作上感受到过压力。 但是在蚂蚁无处不在的压力,有时会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不过大部分时候会把压力当做动力,努力向前。 一方面来自于项目压力,据我了解,在蚂蚁的业务团队相对于技术团队来说会忙一些。我们组现在主要是做业务,我们这边发布频率基本上一周一个迭代,一个迭代里可能还包含好几个需求,布频率极其高,项目周期又都很紧。 偶尔还有项目紧急到需要倒排工期,就是不管你怎么搞,就是要在某一天上线。 另外一方面来自于周围同事压力,前面也说了,周围的牛人很多,每个人身上你都能发现比自己优秀的地方,比自己级别低的、一个级别的要想着不要被别人超越,比自己级别高的,需要考虑怎么才能跟他们一样优秀。 对于项目压力大的正反馈就是逼着自己去做一些可以提效的技术方案,对于周围同事压力正反馈就是逼着自己去像他们学习,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后记 这次主要聊的是环境和项目上的感受,下一篇会介绍一些关于技术上的一些体验。如果你之前没呆过大厂,你可以聊聊你想象的大厂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之前在待过,或者现在正在大厂里,可以聊聊你的感受是什么。 同一个环境可能由于自己的心态不同,感受也会有差别,我只是分享我的感受,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March 13, 2021 · 1 min · 45 words · 桃翁